据伊朗法尔斯通讯社9月7日报道,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表示,伊朗政治和经济中心应该离开德黑兰,向南迁移到波斯湾沿岸。
德黑兰,中东地区㊣仅次于开罗的第二大都会区,人口近1700万,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。
然而,德黑兰也是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㊣市之一,它建立在两条地震带上,随时面临着崩塌的风险。
同时,德黑兰身居内陆,既远离深入亚洲内陆的里海,也远离作为中东经济中心的波斯湾,这意味着它远离国际贸易节点,要支出更多的运输成本,已经很难进入全球经济发展的节奏。
在历史上的“革命老区”法国,往往是被巴黎看不起的“外省人”,立场㊣鲜明的支持国王乃至历届共和国政府,而享受首都待遇的巴黎人却脑后长着反骨,总是想闹点事出来。
以色列在伊朗地界炸死哈马斯最高领导人哈尼耶,伊朗展开了意料之中的报复,中东恩怨牵一发而动全球。
然而,在做了态度激烈的打击声明之后,伊朗却仿佛漏了气,千百枚射向以色列的㊣疲软导弹,不免给人以“例行公事”的味道。
1978年㊣8月19日,一名宗教,在一家伊朗电影院放了一把火,烧死了477人, 现✅场惨㊣不忍睹。
着火的地方,是伊朗南部油港城市阿巴丹的雷克斯电影院,死者大多为附近的油矿工人,当时正在放映马苏德·基米亚伊导演的《驯鹿》,一部批㊣判国王的电影。
伊朗国㊣内反对派,将矛头指向国王•礼萨•巴列维,认为他不满人㊣们看批评他的电影,才故意下令放火。国际媒体也听信这套说辞,把此案比喻为1933年纳粹策划的国会大厦纵火案。加上警㊣察的愚蠢和救火队的迟缓,愤怒的人们相信,凶手就是国王无疑。
真正的纵火犯,是一名盗窃犯和瘾君子,叫侯赛因·塔巴利扎德,犯罪之前,有人寄给他们一条女性内裤,嘲讽他们软弱,不敢起身反抗国王。
塔巴的另一个身份是名宗教极端分子,常年受蛊于宗教仇恨思想,认为电影院等㊣休闲娱乐场所代表堕落,于是从这下手。
在巨大的压力✅下,国王被迫换上了新首相,认为者主要是保守的宗教人士,为了讨好他们,下令关闭所有娱乐场所,宣布重新㊣使用㊣回历。
9月8日,星期五,演变成抢劫、杀人放火,安全部队举枪,造成86人死亡,因此被人描述为“黑色星期五”,并引起新一波更剧烈的暴乱。9月10日,新首相不得不宣布对全国12个城市实施军事管制。
仅仅两年前,国王仍然坚信㊣江山稳固如初,理由为:所到之地,到处都✅能看见夹道欢迎的人。美国情报局1978年初编写的情报也写道:“国王还可执政十年。”
·礼萨的✅ 父亲——礼萨·汗,是巴列维王朝的开国君主,一生骁勇善战,人送绰号“礼萨·马克沁”,意思是他擅长使用威✅猛的马克沁机枪。
老国王礼萨·汗,曾在俄国人控制的哥萨克兵团担任上校,1921年,他带领1200名群情激愤的士兵,前往德黑兰要军饷,顺便发动政变,夺取了政权。1925年他废除恺加王朝名号,1926年戴上王冠,正式建立巴列维王朝。
1924年,废除恺加王朝的前一年,礼萨·汗曾提议成立议会制共和国,直接效仿西方的分权民主制。可提议被神学家们拒绝了,他们认为君主制要比权力分裂的共和国,更接近宗教“天国”。正是这一拒绝,迫使礼萨·汗自任国王,成立了新王朝。
可是他刚一登基,神学家们就不乐意了。原来,礼萨·汗㊣虽㊣是文盲,却极其向往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,效仿他实施了一系列政教分离的举措。刚一上台,他就废除了神学家审查国家律法的权力,并鼓励妇女丢掉黑面纱。
1927年,礼萨·汗废止了一系㊣列屈辱的“投降法”,取消外国人在伊朗享受的特权,但外国人不愿意服从法,所以他许诺实施一部西式民法。可这一措施,遭遇教会强烈对抗,引发了长达7个月的全国总罢工。
为了安抚宗教势力,礼萨·汗派妻子去圣城库姆充当调解人,但差点被神学✅家们杀死,不得不发急电向丈夫求救。老国王✅怒了,带着军队反抗,无视教戒律,穿着马靴跨入寺,用手杖抽打阿亚图拉(高级神学家)。
所以说,1978年由极端宗教分子推向高潮的暴乱并非偶然,王朝诞生㊣之初,甚至在王朝诞生之前,宗教和王权之间冲突的火种就一直存在。
1971年,在波斯波利斯遗址,国王花费巨资纪念波斯帝国诞生2500年,宣示伊朗复兴了波斯帝国往日的荣光。当时伊朗,何等风光,简直㊣举世瞩目。
庆典邀请世界各地60多位政要参加,包括美国的尼克松、英国王子菲利普和查尔斯、南斯拉夫的铁托,还有中国特使郭沫若(中途生病,未能成行)。
为了这场庆典,国王一共花费了3亿美金。设计师用了37公里真丝搭建了一座嘉宾居住的帐篷城,5条大道连接起50个小帐篷,最大的帐篷长68米宽28米。每个帐篷都有两间卧室、两个卫生间,外加工作室和会议室,还有专门的侍从。《》的记者说,帐篷如同小别墅,非常精美,好像㊣从装饰杂志直接搬下来的。庆典因此被称为“百万富㊣翁的露营”。
巴黎的㊣马克西姆餐厅停业两周,专程来负责宴会美食。国王还专门修建了机场,以及一条1000公里的公路,还从国外运过来大量和平鸽。
当时的巴列维王朝,逐渐收回了大部分被列强掠夺的权益,并培养了大量本土的石油工程㊣师和技术人员,不必害怕西方国家撤资撤厂,可自主挖石油、炼石油和卖石油。
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,在欧佩克部长会议中,伊朗最早提议,将石油价格提高至每桶11.65美元,要知道,1971年每桶石油才2.18美元,1970年才1.8美元。同一年,·礼萨还宣㊣布,废除与西方签订的所有不平等石油买卖协定。
1975年,伊朗整年的石油收入突破200亿美元,相对于1964年的5.5亿美元,10年增长㊣了40倍。期间,伊朗经济增速维㊣持在7%-8%,人均GDP达1.6万美元。
可以想象,当时国王何等自信,伊朗不再受制于西方,反而有能力反制西方。美国总统尼克松以私人名义致信国王,指责他将石油价格提太高,扰乱了世界经济秩序。国王不仅不示弱,反而硬怼回去。
有如此成就,当然主要得益于伊朗拥有石油这种资源,但部分也得归功于1963年国王启动的白色革命。这场革命,将90%掌握在大地主手上的土地,分配给无地的农民。原来收入低微,专门给大地主打工的农民被解放出来,走向城市,满足了急速工㊣业化的需求。
70年代末,曾经占比70%的农村人口,已经下降至40%,城市人口中,一半为白色革命后从乡村来的农民后裔。这些农民大多变成了产业工人,他们是250万制造业工人、100万建筑业工人……
随着世俗化也在快速推进。1925年,老国王礼萨·汗就用波斯历法取代历法,禁止妇女㊣批带面纱,并于1940年将教界彻底赶出了议会。
·礼萨承继父亲遗志,出招更狠,将教会占据全国30%的耕地收归国有,堪称㊣釜底抽薪。全国1.5万伊玛目,不得不依靠政✅府补贴生活。
1965年-1975年,清线千,宗教学校也在锐减,世俗学校的人数却在不断攀升,1973-1977年,大学生从2.48万增长至15.4万,识字率从15%提升至60%。
上世纪60-70年代的伊朗,从城市人✅口、产业人数、受教育人数等各项指标来看,堪称不折不扣的现代工业化国家,人们生活富裕,城市风气开放,超短裙、西装、美酒、咖啡、电影、歌舞,是那个㊣时代的标志。
正因有如此成就,国王才有底气举办庆典,在他看来,巴列维王朝把伊朗引入了现代国家的行列,而繁荣而现代化的德黑兰,就是一枚最大的勋章。
然而他没有看到,德黑兰只是伊朗的一座孤岛,在德黑兰之外,是广大的㊣农村,这里的保守宗教势力根深蒂固。
更让他没想到的是,德黑兰也从来不是王朝能依仗的基石,物质生活的改善,并不一定会带来政治的稳固,反而带来了混乱的因子。
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,为英伊石油公司工作,收入不错。纳赛里是五个孩子中的一个,从小就有✅机会接受教育,并顺利考上大学,拿到了心理学学位。
23岁那年,他的父亲去世了。正处伤心时,母亲跟他说:“我不是你的亲生母亲,你是你父亲和一名苏格兰女人的私生子,这个女人来自英国的格拉斯哥,是英伊石油公司的护士。”纳赛里听完母亲的说法,犹如✅头顶晴天霹雳。母亲又说,她这么多年保✅守秘密,是为了避免父亲因为通奸判石刑。
巴列维王朝实施了一系列世俗化改革,但宗教始终不曾彻底远离伊朗人的日常生活,石刑是教的刑法之一,判通奸的✅人,半个身体会被埋在土里,露出上身和㊣头部,然后由众人用石块砸死。
纳赛里的母亲保守秘密多年,算是仁至义✅尽,如今她终于要这个私生子还债了。她下达最后通牒:“你长大✅成人了,我也不是你的母亲,你必须离开这个家。”年轻人崩溃了,与母亲激烈争执,威胁要把她告上法庭。他认为自己不可能净身出户,必须得到父亲留下的遗产。但狠心的母亲讽刺道:“你拿什么钱去告我呢?”
1977年,双方㊣达成了㊣妥协:纳赛里离开伊朗,前往英国留学,顺便找找亲生母亲,同时每个月从家里支取固定的津贴。
在英国留学的纳赛里,参加了一个为期三年的南斯拉夫研究项目,日子还算逍遥,但亲生母亲始终没找到。直到有一天,津贴突然断了,他急得不停打电话、写信,但无一不石沉大海,不得不飞回伊朗。
后来得知,原来他在英国留学✅时,虽然连亲生母亲是谁都不知道,却也跟着同学,一起参加了反抗国王的,萨瓦克拍✅到了他参加的照片,认定㊣他为国家叛徒。
20世㊣纪60-70年代,欧美风潮兴㊣盛,伊朗中上层孩子,都喜欢前往欧美国家留学。70年代末,同时在欧美留学的人数,多达10万多人。这当然得益于巴列维王朝的开放,以及它推动的经济✅㊣改㊣革,奇怪的是,像纳赛里这样的留学生,却从来不感激国王,他前往英国留学的1977年,正是留学生㊣抗议最激烈的时期。每当国王出访西方国家,这群年轻人就举着牌子,高喊着口号,让国王去死。
但国王似乎并没有心思了解这些年轻人,反而责怪西方媒体偏颇报道,只看见抗议的学生,看不见更多伊朗人还举着支持他的标语。
国王显然过于自信了,留学生抗议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什么,却传递出极其危险的信㊣号:王朝的✅改革,既得不到像宗教保守势力的支持,也没能换来像年轻学生这种新新人类的拥护。
纳赛里被抓进牢后,他的母亲倒也没放弃他,通过贿赂官员,把儿子解救了出来,当然不能白救,条件是他必须永远离开伊朗,且不能再拿家里的钱了。
可怜的年轻人又一次去了英国,继续寻找格拉斯哥的亲生母亲。那是1978年,伊朗国内已是水深火热,没有人知道国家的前途在哪里,有机会出走的年轻人反而幸运。
像纳赛里这样衣食无忧的年轻人,为什么要反对国王呢?·礼㊣萨没工夫思考这个问题,但它却是理㊣解王朝命运的一把关键钥匙。
1931年,·礼萨被父亲送去瑞士的贵族学校,念了5年中学,所以说起来他本人就是一名留学生,观念思想,基本都是西化的。
二战前,老国王礼萨·汗与希特勒亲密接触,引入大量德国技术人员,甚至因为希特勒鼓吹雅利安人,将波斯更名为伊朗(雅利安人的故乡)。他本以为向德㊣国靠拢,可以牵制长期在伊朗作㊣威作福的英俄。但二战爆发,盟军围剿法西斯,老国王连夜送走600多名德国技术人员,被迫与德国断绝来往,并迅速退位、逃亡,最终客死异国他乡。
1941年,作为㊣盟✅㊣军的傀儡,·礼萨屈辱上位。1943年,伊朗向德国宣战。1946年,盟军正式㊣退出伊朗,苏联不太想走,煽动北部的阿塞拜疆和库尔德斯坦闹分裂,但迫于美国和联合国的压力,最终㊣也退出了,伊朗重获独立。
但是,当时·礼萨依然是提线木偶,并没有什么权力。收回的阿塞拜疆,让他的威望暂时登上了一个小高点,但接下㊣来的几位首相都㊣不太“听话”,第一任首相佛鲁基是英国人强制安插的,后来的嘎瓦姆·萨勒塔内,在阿塞拜疆的自㊣治问题上跟他㊣闹矛盾,接下来的拉兹姆·阿拉,甚至涉嫌谋杀国王,1951年上任的摩萨台更加霸道,连王宫厨房开支都要管,主张激进的石油国有化政策,一度迫使国王流亡罗马。
直到1953年,美国人害怕摩萨台赤化,派遣中情局少校金·罗斯福,扛着大批钞票,一捆一捆分发给伊朗突击队,动员军队哗变,亲自开着敞篷汽车往外撒钱,让群情激昂的民众高喊“国王万岁”,这才颠覆摩萨台政府,让国㊣王重掌大权。
据说当时·礼萨正在罗马一家餐厅吃饭,一名记者过来告诉他,国内的民众都在高呼“国王万岁”,他抬头瞧了一眼说:“我早就知道,我的人民是热爱我的。”
受了多年的窝囊气,国王因此格外珍惜手中权力,生怕它溜走,所以采取各种措施巩固大权,解除工会,取消新闻自由,罢黜反对党,声称“伊朗是一个人说了算”。
1959年,他组了两个御用党派。1964年,他不放心,又将两个党合并,组成伊朗✅党。1975年,伊朗党更名为复兴党,并规定为伊朗唯一合法政党,所有参与该党的人,必须拥护宪法、君主制和白色革命。这等于从政治机制上彻底排除了异己,实现了名副其实的独裁。
庞大的官僚集团、军队和萨瓦克,组成国王独裁的三大支柱。原本㊣弱鸡的国王放出狂言:“那些反✅对我㊣的人,只能在监禁和流亡之中作出选择。”
正在美国留学的阿扎尔·纳菲西,也是在国外参加的伊朗学生之一,她和纳赛里的年纪差不多,家境甚至更㊣好,父亲曾担任德黑兰市长,母亲也一度担任国会议员。她从中学时代就出来留学了,1971年那场举世瞩目的庆典,她是在美国电视上看到的。
70年代,在美国留学的纳菲西,参加了一个读书小组,阅读马克思的《路易·波拿巴的雾月十✅八日》、恩格斯的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,以及列宁的《国家与革命》,崇拜的偶像包括切·格瓦拉、列宁、斯大林。
1977年11月15日,·礼萨前往美㊣国访问,在白宫南草坪出席欢迎仪式,遭遇留学生抗议。纳菲西在抗议队伍中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,和同学一起高喊口号:国王去死、美国滚出伊朗……
这些年轻人在中联谊、喝酒,在深夜的街道骑✅摩托、歌唱,反抗㊣是社交方式,是青㊣春 荷尔蒙的宣泄,大多数人受激进风潮的裹挟,受制于西方媒体对国王㊣的想象,相信自己站在自由开放的一边,国王则是杀人不眨眼的独裁者。
在这些年轻人眼里,世界黑白分明,容不下灰色地带。可假如国王一直羸弱,这些年轻人可能根本就没机会留学,更遑论吃饱了没事干整天大喊“自由和民主”。
历史上任何一场变革,实质都是得罪一部分人,同时讨好另一部分人。巴列维王朝推㊣动的白色革命也是如此。如果这场革命,仅仅得罪10万留学生,本也威胁不到王朝的统治基础。
问题在于,巴列维王朝因 为浓烈的世俗化倾向,又釜底抽薪拿走了教会的土地,所以始终站在教士阶层的对立面,加上革命 强制夺走大地主的土地,因此也被大地主嫉恨,另外大规模急速的工业化,短期内加剧贫富差距,碾压了巴扎商贩、手工匠人、受压迫的产业工人。
如此算下来,这场王权集中下强制推动的革命,实质是推动伊朗城市化,却几乎把城里人㊣得罪光了,支持者可能只剩下底层的农民。白色革命之㊣初,伊朗乡村人口占据全国70%,如果能够讨好他们,政权稳定性或也能保证。
可悲催的是,白色革命的核心虽然号称“打土豪分田地”,但没能真正分均匀。伊朗㊣农民分为两类,一类为有租佃权的农民,一类为啥也没有的农民。前一类农民,因为占据水源、种子、耕牛和人力的优势,可以跟地主分㊣享收成,后一㊣类农民,只能充当苦劳力,赚点㊣辛苦钱。
白色革命推动的土地改革,主要惠及第一类农民,他们依靠手中原有的资源优势,购买了国家重新分配的㊣大多数土地,没任何资源的农民,继续被压在最底层。所以重新分配后的土地情况依旧不平等:土地✅超过50公顷的农民虽然不多,土地总面积却占全部耕地的47%。
不公导致不满。大量农民出走,到了城市,变成产业工人,受制于资本家。这些资本家,又多是过去住在城里收租的大✅地主。兜了一圈,底层农民的命运未曾真正改变,韭菜还是韭菜,镰刀依旧是镰刀。
如此一来,白色革命 几乎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,于是巴列维王朝也就制造了近代世界史上最奇葩的景观:
1963年1月,土地改革刚一公布,就引发大规模抗㊣议,背后的主谋,正是1927年就参与过抗议的霍梅尼。国王的土地改革,动了教会的土地,霍梅尼号召教徒拼死抵抗。国王派遣伞兵袭击寺,企图用抵✅抗,但老教士㊣倔强地放话:“我准备让刺刀刺透我的心脏,但决不向暴君屈服。”
双方冲㊣突的高潮,出现在这年的6月3日,霍梅尼因为频繁挑衅国王权✅威,且多次号召信徒抗议,被依令逮捕。消息传出,成千上万的教徒㊣举着霍的巨型画像走上街头,愤怒的人群烧毁汽车、洗劫商店、破坏政府机构,警察㊣局成了废墟,砸死不戴面纱的女人。
当人群冲向广播中心时,国王向卫队下令开枪,坦克、装甲车冲入人群,致使街道尸体横陈,到处火光冲天,浓烟遮住㊣了德黑兰的天空。伊朗国内媒体说死了几百人,国外媒体说✅死了上万人。
双方僵持不下,国王意识到,逮捕霍梅尼甚至杀了他很容易,但会引出什么后果实在无法预料。他派遣萨瓦克的头子,跟倔强的老头商量,只要他离开圣城库姆,前往马什哈德(伊朗第二圣城),就能获得自由。但老头冷若冰霜地回应道:“教教义比国王权势要悠久得多,我的道路不是你的道路。”
国王不甘示弱,强硬地回击:“别让我穿上我父亲的靴子。”这让人想起1927年,他的父亲穿着马靴踏入寺,鞭挞阿亚图拉。
但第二年,老头又大放厥词,攻击国王的外交政策,说他为了美国人1亿美元的贷款,让美国军事专家获得治外法权,丧权辱国。
这一次,国王学聪明了,派一小股军警把正在晨祷的霍梅尼押上一辆军用卡车,接着㊣又把他送到了土耳其的布尔萨。
从此,霍梅尼开启了长达15年的流放之旅。不过这位固执的教士并未就此沉寂。当国王改革制造的敌人越来越多,他们最后都以这位老人为中心联合了起来。
1978年抗议高潮迭起,阿巴丹大火后,国王手下掌管军队的将军穆加达姆,劝国王㊣立刻采取“强有力”的行动。但·礼萨并不太想动用大规模武力,不想看见子民血流成河。新任㊣的首相,虽然采取了军管措施,但军队比较克制,常常仅限于警告。
你可以说国王软弱,也可以说他仁慈。其实暴乱发生以来,国王一直在退让,并告诉国民:自己在改正一些错误,正与过去一刀两断。
但反对他的人根本不吃这一套,反而利用他的退㊣让,步步紧逼。比如,在1978年初,针对学生仔的抗✅议,国王㊣放松了报禁和舆论管控,但反对他的人恰好利㊣用这点,不断往国内塞各种反动言论。
当时霍梅尼流亡至巴黎郊区,主要依靠儿子和女婿,遥控伊朗国内的革命。他手下有一个搞宣传的能手,叫·贝赫什㊣蒂,成立了一个小组,负责把霍梅尼每天的讲话和答记者问录在磁带上,再用电话传回㊣伊朗。在暴乱最激烈的日子,这些录音,以及依据录音复印的文字材料,传遍了德黑兰㊣大街小巷,完美打败了国王的宣㊣传机器。
到了1978年10月底,包括阿巴丹在内的石油工人也开始罢工,每年产出200亿美元的石油工业瘫痪,从每天生产600万桶油下㊣降到不足150万桶。国王没辙了,只能派遣军队守护加油站,每几个小时供电一次。接着是航空业、大学、商店,几乎所有✅人✅都亢奋起来,没有人正常工作,弄得连土豆和牛奶都买不到了。
支持国王的官僚都不敢上街,一旦被群众抓住,必死无疑。一天中午,德黑兰阅兵大㊣道,一辆梅赛德斯轿车驶过,被愤怒的群众拦下,他们认为如此高档的汽车里,一定坐着什么特权人士。车里下来三个人,面对危险,急中生智,振臂高呼“霍梅尼㊣万岁”、“杀死国王”,这才逃过一劫。
军队是最后的救命稻草,但要不要下令大开杀戒,国王始终下不了决心。他希望得到美国支持,隔三差五询问驻伊朗美国大使沙利文:美国有什么建议。可沙利文每次给㊣出的回应都模棱两可:你先回去等两三天,我再问问总统。
其实卡特政府高层内部发生 了激烈的争执,国务卿万斯,主张不动用武力,鼓励实施自由化计划,总统安全顾问布尔津斯基,支持国王采取果断的强制措施,先恢复秩序,再谈其他。
11月初,布尔津斯基亲自给国王打电话,敦促他不要犹豫了,赶紧采取强制㊣措施。国王㊣不放心,认为这可能不是美国政府的意思,于是找沙利文证实。沙利文这个捣糊匠,跟往常一✅样,说我拍个电报,问问华盛顿吧。国王只好继续✅等,第二天他又问沙利文,得到的回复是:我没有接到任何指示。
与此同时,霍梅尼这边却在加紧争取和柔化军队。他们大力号召,拿着刺刀和步枪的士兵,不要杀害自己的兄弟。有些士兵动摇了,不听指挥,甚至朝指挥官开㊣枪。国王意识到军心不稳,于是让士兵尽可能到远离家乡的地方执行任务。但抗议的人群并不惧怕拿着刺刀的士兵,反而把鲜花送到他们眼皮底下。
形势急转直下,国王实✅际已是光杆司令。代表工人利益的“民族阵线”领导者卡里姆·桑贾比,和嘴里随时喊着自由人权的迈赫迪·巴扎尔甘,都去了巴黎,与霍梅尼共聚一堂,这意味着反对派实现了联合,在“赶走国王”这点㊣上取得了共识。
1979年1月初,就连沙利文也在督促国王离开伊朗。他说,“紧迫的休假疗㊣养现在不能再推迟。”国王发现美国已经放弃自己,终于泄了气:退就退吧,用武力挽回不支持的人民,即使血流成河也没意义。
1月11日,在千万人㊣的唾弃中,憔悴的国王登上✅了一架波音727客机,永远告别了他统治37年的国家,从此再㊣没能回去。
狂热分子载歌载舞,像过新年一样狂欢,他们推倒国王的雕像,撕掉钞票上国王的头像,将以国王名字命名的街道、城市、乡村、广场,改成“霍梅尼”。
2月,霍梅✅尼㊣乘飞机回国内,上百万群众涌上街头欢迎他们的精神领袖酒店会所图片。他封了神,数以千计的人说在月㊣亮上看到了他的影子。他成立了临✅时政府,宣告结✅束君主制,成立㊣共和国。同年11月,全民公投通过共和国宪法,霍梅尼当选最高神权领袖。从此,伊朗再无君主立宪,只有政教✅合一。
1979年夏天,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,满怀着希望的纳菲西回到了伊朗。可是刚回到国内,新政府就给了✅她的家庭一组“三连暴击”。
纳菲西的母亲曾经就职于旧政府国会,如今新政府找她算旧账,要她交出当时所有工资。当过德黑兰市长的父亲,也在清算之列,被拉到革命法庭审讯,好在㊣他跟旧政府首相闹过矛盾、坐过大牢,还有✅份档案证明1963年他同情过抗议者,侥幸躲过一劫。习惯了美式生活的纳菲西本人,则被人强制戴上面纱,虽然妇女的抗议迫使新政府撤回了法令,但街上的治安队随时可能向不戴面纱的㊣妇女泼硫酸、动剪刀和匕首。
与此同时,妇女婚龄从18岁又回到9岁,一夫多妻✅制和“临时婚姻”也合法化了,女法官的职务解除了,通奸罪、卖淫罪统统恢复到野蛮的石㊣刑。
刚回国的霍梅尼,跟过去 ㊣一样,一副与㊣世无争的样子,临时政府的首相是巴扎尔甘,他躲在幕后。但就在成立临时政府的同时,他建立了专属的武装组织:革命委员会和革命卫队。
革命委员会的公开目的,是为了抓“反革命分子”,但很快就㊣发展为道德纠察队,连饮酒和听西方音乐的人也会抓起来。它还四处捕杀上百名旧政府官员,每抓住一个,就拉到大街上草草处决,没有任何审判程序。
纳菲西家侥幸躲过灾难,可他们家许多经常走动的朋友,比如杂志首席编辑、银行行长、前校长、将军,却一个㊣㊣个被残忍杀害。普通人也无法幸免于难,中伤过霍梅尼或教的人、同性恋、少数族群,比如✅巴哈伊教徒,都可能莫名其妙㊣拉出去处决。
1979年6月,身患淋 巴癌的国王流亡至墨西哥,10月,他飞到美国纽约医院接受外科手术。他和家人发表病情公报,声称罹患癌症6年之久,为了国家最高利益,一直隐㊣瞒至今。手术后两天,是国王60岁生日,他的病房被鲜花包围,仿佛一间花店。
不过在伊朗国内,新政府和群情激愤的教徒,却责备美国人给国王提供庇护所,屡次要求交出身体赢弱的病人。美国政府并不想招惹麻烦,治疗期间,没有任㊣何官员与国王㊣接触,卡特总统也没打一个电话,国王能来美国治疗,纯粹出于人道主义关怀。
但新政权不管这些,11月4日,大约4000名德黑兰学生占领了美国大使馆,扣押了52名外✅交官当人质,试图逼迫美国交出国王。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德黑兰人质事件。
反西方情绪一浪高过一浪。纳菲西回国后,原本在一所大学教书,但因为大学是“西方帝国主义代理人”被迫关闭。除了大学,当时✅一切跟西方沾边的事物,包括可口可乐、肯德基、麦当劳、酒吧、咖啡馆、电影院,都被砸个稀碎。
卡特政府迅速采取行动,冻结伊朗在美资产,实施经济制裁,1980年✅4月甚至派遣“蓝光”突击㊣㊣队员突袭德黑兰,试图救出人质。但8架执行任务的直升机,3架在沙漠遭遇恶劣天气无法飞行,其中两架发生碰撞,造成8名美国军人死亡。这次失败的营救,直接导致卡特在当年11月的大选中落败。
在营㊣救行动3个月后的㊣7月27日,带着遗恨的国王永远离开了人世,又过了1个多月,两伊战争爆发。多种因素叠加,扣押美国人质已无益处,伊朗于次年1月19日将人质交还美国,历经㊣444天。
失业在家养花,被怀疑是“西方间谍”的纳菲㊣西如梦㊣初醒,与当年被她骂成渣的国王相比,无数人称之为神的霍梅尼,才是最恐怖最不讲人道的暴君。
纳菲西终究算万幸,凭借家族雄厚的财力外加一点点运气,成功躲过了8年两伊战争,避开了革命卫队的骚扰,90年代中和丈夫移民美国,就职于知名高校,后来依据特殊经历,写出了畅销书《在德黑兰读 洛丽塔 》、《我所缄默的事》,成了世界知名的作家。
革命后,萨达姆不爽伊朗什✅叶派将革命火种传播至伊拉克,于是趁乱发动了战争。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,让伊朗损失了35万年轻生命,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,经济损失高㊣达3000亿,国家建设延误20-30年。这是伊朗人选择霍梅尼后,所付出的第一笔惨重代价。
革命距今40多年,让伊㊣朗走✅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,同时也给伊朗人制造着种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和麻烦,比如——伊朗社会和德黑兰社会的分裂。
德黑兰人对巴 列维时代的社会恋恋不舍,2022年世界杯上,伊朗队球员拒绝唱国歌,之前,一 名伊朗女性因没有戴头巾,被当局道德警察拘留后死亡,引发了德黑兰民众的“反头巾抗议运动”。
然而,今天的伊朗宗教政府,已经不比巴列维王朝时代了,他们深深自己所处的德黑兰,并且警惕着这些“旧人”。
像纳㊣菲西这样的人,可以了一走㊣了,但有的人却承担不起,比如,被母㊣亲赶㊣出家门,失去经济来源的留学生——纳赛里。
1978年早期,纳赛里✅从监狱出来,又去了英✅国,躲过了后来伊朗一系列动荡,反而㊣恰是政局动荡,帮他在国外申请到难民身份。那是1981年,连续3年向7个国家申请难民身份失败后,比利时给了他难民资格,让他定居布鲁塞尔。
在布鲁塞尔,纳赛里攒了一笔钱后,再次前往英国。对纳赛里而言,自从被妈✅妈赶出伊朗,就再不想把自己视为伊朗人,做梦都想找生母,然后做个英国人。
他买了一张前往英国的船票,刚登上船,就天真地以㊣为自己就是㊣个英国人了,因此把难民身份证明文件邮回了布鲁塞尔难民署。
可他很快就被现实打醒了,在英国下船后,因为没有身份文件,被英国遣送回了比利时。回到㊣比㊣利时,人家也不认他了,又把他人送回英国。就这样,他被踢了N次皮球。英国人为了一劳永✅逸解决这个“麻烦”,把他送到了法国布洛涅。法国人可没那么客气,以非法入境的罪名,逼他坐了四个月大牢。刑满释放,法国要他84小时内离境,他狼狈地再次飞回英国。可抵达英国伦敦后,他又被✅拘留,又被送回了法㊣国……
来回折腾,纳赛里已身无分文,所以只能在“国与国的中转站”住下,也就是戴高乐机场一号航站楼,向旅客乞讨过日子。航站楼成了他唯一安全的居所,就这样,一待就是两年。两年后,他还没死心,再一次买了机㊣票飞英国,可惜又又又被遣送回法国,再次被捕,判了6个月监禁。
纳赛里最后一次出狱,已是1988年,两伊战争都快打完了。他再次住到了戴高乐机场,四顾茫茫,两眼摸黑,忘记了自己是✅谁,从哪里来,要往哪㊣里去。这一次,他再也没打算走了,准备将后半辈子就交待在这儿。于是一年又一年,这一住就住㊣了18个春秋,直到2006年,因为健康㊣原因,才搬出机场。
纳赛里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机场的一道“风景”。2004年,大导演斯比尔伯格,将他的悲剧故事改编成了喜剧电影《幸福终点站》,由汤姆·汉克斯主演。
有意思的是,早在1996年,纳赛里其实就重新✅拿到了难民身份,法国已允许他离开,但他始终㊣没走。无邦可居的恐惧,早就令✅再无勇气离开机场半步。都说吾心安处是吾乡,一个人但凡有个让他骄傲的祖国,不至于把一个离别之地当成永久居所。
在《幸福终点站》中,有人建议主人公维克多申请美国政府庇护,但条件是必须表现出对自己国家相㊣当恐惧,维克多拒绝了,并且骄傲地说道:“那是我的✅家,我不害怕我的家。”
就在不㊣久前,2022 年11月13日,《幸福终点站》的原型人物纳塞里在法国戴高乐机场去世,享年76岁。
Copyright © 2024 k8·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版权所有 网站关键词:凯发com,凯发官网首页,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
粤公网安备 苏ICP备20220463号 粤ICP备15085518号
装饰 官网
凯发K8国际首页
家居装修
凯发K8国际首页
富阳半岛会所酒店
凯发K8国际首页
装饰的定义
凯发K8国际首页
小区会所平面图
凯发K8国际首页
装饰杂志官网
凯发K8国际首页
地板
凯发K8国际首页
装潢
凯发K8国际首页
装饰论文
凯发K8国际首页
装潢
凯发K8国际首页